一个14岁男孩的卧室里,男孩合拢双手,略带局促但坚定地立在窗户边,他的父亲强掩愤怒站在对面,两人中间隔着一张床对峙着。小小的卧室里,两父子身边,还站了好几个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人民警察。
原来,呼叫民警主持正义的报案人,正是房间的主人小男孩,而他举报的对象则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要在他的卧室里装摄像头。孩子父亲解释,自己的儿子因为沉迷游戏成绩下滑,而他和妻子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不能很好的管理孩子,装监控是为了督促儿子学习。
可男孩显然不能接受这种做法,他向民警控诉:有时候沉迷游戏,熬夜晚,我爸就要装监控,控制我!孩子父亲也有掩盖不住的愤怒和不解:我监控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自己控制不了玩游戏我们来帮忙,人小没什么隐私,我是为了你不走歪路,我是你爸就有资格在你房间装摄像头。这就是这对父母选择如此做法的逻辑。有些父母往往还有一个更隐蔽但又直白的理由,就是要时刻知道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是没有止尽的。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隐私是人最珍贵的东西之一,也是最奢侈的东西之一,大部分人因为公共利益、个人安全和一些违法操作失去了自己的隐私。从内心深处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各种信息公之于众。可如今,孩子们正在被监护人以爱的名义从小剥夺掉隐私,没有任何真正独属于自我的痕迹,他们是隐私权被侵犯的重度受害者。
孩子14岁时给他装监控,事实上已经太迟了,用摄像头监控孩子做功课和休息的情况,大部分是从幼儿园、小学时期开始。而在那以前,精确到米的轨迹追踪、无痕监听、零花钱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监控等等功能集于一身的各种产品,智能手环、手机APP、儿童手表等,已经是被厂商定义为儿童必备、用户不断攀升的儿童产品。据研究,年,这个市场的用户规模将破1亿人。
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统计说明有多少孩子正被自己的父母用摄像头监控着,但类似的新闻却是层出不穷。记者询问小学生家长安摄像头监控自己做作业的情况,小男孩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和妈妈的斗争情况,还和朋友们交流方法。显然他们的叛逆心还不像14岁男孩那样强烈,但对此还是明显反感的,一个没被监控的男孩说:如果我妈妈给我安这个我一定把它砸掉,因为我不想像囚犯一样被监控。
在大部分人看来,在孩子小的时候监控他的位置和信息是为了他们安全成长的必要之举。也许事实确实如此,但麻烦的是,有相当数量的父母是意识不到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的,他们也分不清关爱和控制的界限,感觉不到孩子正因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无孔不入的控制而丧失掉某种能力、感到深深的困扰。
父母以为安装摄像头是用最低成本让管教孩子简单化,实则结果正相反,这是用最粗暴的方法给孩子的成长和亲子关系下了祸根。根据实验研究,过度窥视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者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并且当孩子发现后,亲子交流反而会变少,他们做事会更加隐秘,内心动态更不想和父母沟通。
南辕北辙的结果是从父母有了装摄像头监控孩子的念头开始的,也许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查看和沟通,也许觉得自己已经对孩子的情况缺乏了解,也许觉得没办法用沟通等方式管理孩子,比如江苏被儿子举报的父亲有些悲凉地对交警说,他的儿子说他们这么大了不懂法律、不讲礼貌,像文盲一样。
亲子之间的隔阂和难题已经出现,父母没有选择直接面对解决,而是用监视的方式来威慑,这真是最糟糕的解决办法了。
父爱母爱可以是最无私、最不计较回报的爱,但也可以是最窒息、最无奈的枷锁。从民国开始,社会上就不断教育父母们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东西,倡导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可谁能想到,经济越来越发展,思想越来越多元,亲子之间的联系却是越来越紧密;总是把人的问题归结到原生家庭上的80后、90后,呼唤着民主平等的80后、90后,对自己的孩子竟然比老一辈父母还要过分!
可以说是因为如今城市环境对孩子来说越来越危险了,学习和生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家长的焦虑越来越强了,所以使得精细化育儿畸形为精细化监控,造成孩子痛苦、父母也不轻松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父母无限放纵自己和扩大权力的理由,养儿越来越艰难,他们也应该拿出配得上的方法来教养。如果总说自己努力工作、干涉孩子的意义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什么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恰当温和的方法教育他们,反而用一个摄像头“取巧”?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