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镇西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今天在年
TUhjnbcbe - 2022/7/10 17:47:00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各位教育同仁:

大家好!

站在这里我很激动,也有点紧张,因为我就是来自基层的一线教育者,主要经历是在中学教语文和当班主任,和刚才嘉宾的演讲相比,我的发言很肤浅,远远达不到今天论坛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筑亚洲美好明天”的高度,但我对教育的理解,很真实也很真诚。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这并不是我的观点,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人是最高价值。”他是在谈教育时说这话的,这里的“人”指的是儿童,因此这话也可以表述为——“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按联合国的标准,这里的“儿童”指的是18岁以下的人。

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可现在的儿童幸福吗?大家看看这张图,这是每年考结束后全国几乎所有校园都要上演的一幕大戏:撕书!这些高三学生们在欢呼,欢呼的同时也是诅咒;或者说他们在欢呼一个令人诅咒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可是12年前,同样是这批学生,在上小学的头天晚上是怎样的憧憬?他们应该是喜笑颜开、蹦蹦跳跳地背着书包上学去。

可为什么12年后,他们曾经兴奋和憧憬的时光成了他们诅咒的岁月?他们当初没有想到,迎接着他们的是这样的校园生活:做不完的试题,无休止的补习,还有公交车上的赶作业。这张照片是我年12月19日晚上六点二十在公交车上拍的。因此,一旦这不堪回首的生活结束,他们怎能不欢呼?

可怕的是,久而久之,一些孩子便习惯了这种畸形的教育,心平气和地甘愿做应试教育的奴隶。最近,有一篇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你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清华!》作者心甘情愿接受把人不当人的“非人教育”,他对教育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成绩、不要分数、不要人考清华、不要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他不知道,真正的素质教育恰恰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好的全面发展——能上清华的上清华,能读职高的读职高,总之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的家长也很糊涂,写文章说:“孩子,希望你遇上一位手握戒尺、心中有光的老师!”也许作者想说的是,希望你遇到既严格要求又有爱心的老师,但他不明白,严格要求就是爱心的体现形式之一,或者说老师的爱心有时必须通过严格要求来表达。但“手握戒尺”的“戒尺”是什么?是旧时私塾先生用来体罚学生的木板。这样的家长真是糊涂!为了孩子的成绩和分数,老师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体罚学生,只能能够“打”出好分数就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只剩下两个字:“刷题”!在这样的“教育”中,人的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于是,“人”变成了“物”——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名利的工具……

于是,便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句话震撼着无数教育者的心。但已经有学者对这句疑问提出修改,而且我同意这个修改,就是这个问题应该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我们应该追问,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人才”,还是“人”?我查了查词典,所谓“人才”是指有专门知识专业技能的人,重在工具性,人才是拿来被人用的。仅仅有“专门知识专业技能”不一定是完整的人。而有了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正因为教育者眼中只有“才”而没有“人”,才会有一批又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大家看,这是谁?霸座男。难道他没有“才”吗?再看这一个又是谁?芮成钢。难道他没有“才”吗?但他们却不是完整的“人”。在畸形的“教育”中,人失落了。

我们还要警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的失落。近年来许多人指出,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坐在家里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听到世界上最棒教师上的最棒的课,而且学习时间也可以自由选择,不必统一赶早晨七点半八点半,他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于是有人开始质疑传统学校中教师的作用了,质疑传统学校存在的必要性。

最近,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考虑到离开教师这个职业的数量以及为了满足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教师的需求都在大规模增长,用机器取代教师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机器不会组织工会闹事,机器不会生病,机器不会有压力,机器不用付工资,而且上课出题总能%保证表现稳定。谁不喜欢呢?”(《人工智能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作者GrahamBrown-Martin)

这些说法不能简单地说不对,但这种观点有一个前提,就是教育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如果这样,那当然通过机器人和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不必非要面对面地跟老师学。但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吗?

这涉及到对教育功能的理解。什么是教育?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三位大师都把教育指向了人的精神。都认为教育是关于灵*的,而事关灵*,岂能交给没有灵*的网络与机器人?

即使是学科知识的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理性”“客观”的活动。教学,作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从属于教育,或者说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下面几张照片是我的课堂情景。这样的课堂,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们的课堂,应该有开怀大笑的场面,或泪流满面的时刻,有了这些,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植入进学生的心灵。

尊重儿童,意味着教育教学过程要有儿童情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时,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当时我读到这里,眼睛停在“有意思”三个字上想了很久:“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

琢磨了很久,我似乎理解了,所谓“有意思”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儿,就是妙趣横生、身心愉悦、诗情画意……因此我想到,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有意义”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说的,指的是我们的责任;“有意思”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说的,指的是他们的感受。

而“有意思”与情感、情趣、心灵、精神……相关。因此,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比较一下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医生面对病人,必须保持冷静,保持理性,不能过于感情化,否则会影响他对病人病情的分析和判断;但教师相反,面对学生他必须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唯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和教学。因为教育,更多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镇西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今天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