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个乖巧可爱的小男孩,平时也特别招人喜欢。但是上天似乎对他不公,他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看着同龄的孩子去上学了,他只能待在家里。因为身体有这个毛病,活动量一大了就上不来气。因此家里常年得留一个大人陪着他,主要任务都落在了他奶奶头上。
这天下午,奶奶正在屋里和面、准备晚上吃包子。突然,奶奶听到院子里小明的哭声,赶忙放下手里的活跑了出去。看到小明时,他正蹲在底下。奶奶问他怎么了,他说上不来气。奶奶寻思,孙子本来心脏不好,再看看孙子身边的足球,想是刚才孩子可能跑了几步才上不来气的。于是,她就劝孙子:歇会就好了。在转身王屋里走的时候,听到孙子说:奶奶手疼。奶奶又返回来后,仔细看着孩子的手,除了白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异常的。心里想,可能是刚才摔的。
这次,孩子奶奶把小明抱进了屋里(因小明从小就有心脏病,所以非常瘦小,只有不到15公斤)。孩子奶奶找出来一个活血化瘀的软膏,又灌了一个热水袋放在了孩子手上。安顿好了,她就去接着准备晚饭了。
都准备完了,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后了。这时,她来到孙子旁边问孙子怎么样了。孙子告诉他说,一开始疼的厉害,现在有点麻、有点疼。
等小明奶奶掀掉孩子手上的毛巾后,吓了她一大跳,她发现孩子的手已经变成了黑色的!这下可不得了,吓得她赶忙给孩子的爸妈打电话。孩子爸妈赶回家后,一家医院。
医院后,医院的大夫告诉他们:医院吧,挺严重!
一家人医院,到医院已经是晚上7点多。经过初步检查,值班医生很快给出意见:动脉栓塞,需要立即取栓。
值班医生一边联系介入科医生、一边给麻醉科医生,同时通知手术室准备手术。很快,相关科室医生医院,加入到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当中~
为什么说是与时间赛跑呢?因为经过医生诊断,孩子的手因为耽搁太久,已经出现了严重缺血的症状。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缺血的肢体应该降温,但孩子奶奶一直在给缺血的手加温。这样的做法,使得极度缺血的手由于温度升高、耗氧量加剧,更加缺血了。
万幸的是,经过介入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努力,顺利取出了栓子,孩子的手保住了。
事后,医生给孩子奶奶讲到:这个孩子本身患有严重的房颤,房颤产生的心房内血栓被血流冲到了手臂上的血管里,堵住了通往手臂的血管,造成的手部缺血。正常人的手臂上有两根动脉供应手部血液并在手部形成动脉环,一般堵住一根,另一根也能补偿供血。不巧的是,这个孩子天生就血管畸形,只有一根动脉。
这件事让孩子的奶奶知道处理的方法错了,不应该按照以往的判断活血化瘀,应该在发现皮肤变白、温度降低、高度怀疑发生血栓栓塞的时候,立即对肢体降温,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氧需求,为救治赢得时间。
老辈传下来的经验是宝贵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大家要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以减少生活中的伤害后果。
了解更多专业的医学知识,动动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