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关注第17个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出生缺陷,
TUhjnbcbe - 2025/1/6 22:02: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平通讯员尹沅沅李伟博

9月12日是第十七个“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统计,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对于有着出生缺陷的家庭来说,他们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又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如何科学认识出生缺陷,做好预防和治疗?近日,记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从就诊患者的“坎坷经历”和医学专家的讲述中,感悟防治出生缺陷的重要性。

她的故事:想要孩子,但求而不得

很长一段时间里,林华(化名)都会梦到一个胖乎乎的孩子,大声喊着“妈妈,妈妈”,笑着跑向她。

三次怀孕,一次胚胎停育、一次妊娠生化、一次自然流产。林华自嘲,集齐了习惯性流产的所有类型。

求子路艰难,可她太想有一个孩子了。

她清楚地记得,第三次怀孕的时候,从知道的第一天,她就请假专心在家静养保胎,躺平成了她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连翻身都要小心翼翼分成几个步骤完成。可是,到了怀孕的第72天,孩子还是没保住。而这次,是她三次怀孕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伤心、痛苦、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排山倒海而来,她脑子里反复问自己:“生孩子这么常见的事情,为什么我不行?”

她的故事:有了孩子,却无法开怀

有人求而不得,有人拥有却无法开怀。

来自豫西农村的玉敏(化名)已经有两个孩子,但这却是她整夜无法入睡的心结。

几年前,玉敏的第一个孩子降生,是个女孩儿,两口子兴奋无比。但长着长着,就发现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明显不一样,“体格小、浑身软绵绵、也不会说话。”夫妻医院看了很多医生,也没弄明白原因。

怀上第二个孩子时,玉敏处处小心翼翼,产检更是次次都不落下。可不幸再次降临,第二个孩子和姐姐一样,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发育落后和智力障碍。

接连生了两个“傻”孩子,夫妻俩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整日纠结纳闷:“一家几代都身子健壮、吃苦能干,怎么会生出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甚至找了看风水的来看家里的祖坟,找算命的算过夫妻俩的前世今生,寻求心理安慰。

出生缺陷:求子路上共同的“敌人”

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廖世秀的诊室,像这样“稀奇”的病例,每天都能遇到几十个甚至近百个。“大夫,我还会有孩子吗?还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吗”,患者急切地咨询,廖主任耐心地解答、制定精准的干预策略。

“其实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出生缺陷。”廖世秀说,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死胎、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统计,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

事实上,中国已建立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是在孕前阶段,主要通过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健康教育、遗传咨询等措施,指导群众科学备孕,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在孕期阶段,不仅包括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查等产前筛查,也包括绒毛穿刺、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检查出唐氏儿、18-三体综合征等严重的胎儿先天畸形,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三级预防是在产后阶段,对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以及听力的筛查,早诊早治,避免或减少残疾,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从一级预防的未雨绸缪,到二级预防的重中之重,再到三级预防的亡羊补牢,三道防线就像三层滤网,一层层筛下来,能将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

然而,防治出生缺陷,远远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实际工作中,患者所处的状态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并非简单静止在各个预防层级中。专家表示,导致出生缺陷的原因很多,可以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还可能是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甚至是其他不明原因。降低出生缺陷,绝非简单的一“流”了之,需要医生有对全局的考量和更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

细心探案:抽丝剥茧找出病因

找出导致出生缺陷的病因确实不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仅一个习惯性流产,细分到夫妻双方身上,病因就有11大类之多,对夫妻双方的问诊,要从职业到生活习惯一直问到家族遗传,医生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查出最可疑的致病因素。

廖世秀把这个过程比作“探案”。“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顺藤摸瓜,一点点抽丝剥茧,通过血液、绒毛、羊水、脐带血等物质,借助高精尖设备的检测分析,从中解读出生命传递的脉络和遗传的奥秘,从而找到病因,作出精确诊断,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帮助问诊的夫妻在下一次怀孕中增加获得健康宝宝的几率。”

经过基因、免疫等系统检查,导致林华反复流产的病因找到了,是叶酸代谢基因出现突变,使得孕妇对叶酸的吸收能力极低。一年后,在医生的指导和精准对症治疗下,林华夫妻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通过对一家四口高通量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玉敏的两个女儿确诊患上的都是“科恩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病,也是一种罕见病。导致两个孩子的致病基因,一个突变点来自父方、另一突变点来自母方,也正是这个隐藏的病因导致两个孩子都出现了生长迟滞、肌张力低下、智力低下等一系列症状。经过科学精准的备孕指导,玉敏再次怀孕,2个多月后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绒毛穿刺产前基因诊断,让人欣喜的消息传来,胎儿不携带前两个患儿的致病基因位点。经过全孕期的严密监测,玉敏足月产下一名健康的男婴。现在孩子已2岁,运动和智力等方面发育正常。

重视防控,让无“陷”未来更可期

一个新生命的降生,会让一个家庭的命运发生彻底的改变。在遗传优生临床一线工作几十年,廖世秀见过太多出生缺陷家庭遭遇的不幸。但幸运的是,河南已连续5年将预防出生缺陷相关项目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年全省产前筛查率达到65.22%。

如今,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均有政府免费项目支撑,预防体系日趋完善。让专家们感到欣慰的还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变化,主动到优生遗传门诊寻求帮助的夫妻越来越多。

“在二级预防这个关键阶段,能够筛查出大部分严重的先天畸形,给一个家庭做出‘选择’的机会,这对于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具有深远意义。就目前我省的分娩量来看,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高风险人群大概有8万至10万人。”廖世秀提醒公众,要适龄孕育、科学备孕。一般来说,女性22岁至28岁时生育的良好时机,35岁以上产妇出现异常情况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因此要主动进行优生咨询和身体状况评估,还要避免生活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射线、二手烟等。

编辑:王丹丹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第17个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出生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