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或许每一个父母都不愿意接受此种结果!
假如,问问自己“你能接受孩子快乐的平庸吗”?或许我们能抱着理解的心态,放弃左右孩子的人生。孩子简单快乐,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所期望的,但走着走着我们就忘却了初衷,总是要求孩子向着我们的期望方向改变,来自父母的焦虑、期盼,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在孩子羸弱的肩头。物极必反,当孩子无法承受时,超限效应犹如弹簧,压力越大、反抗越强。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超限效应非常突出,为什么孩子不愿和你沟通,为什么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不懂感恩却恨你,因为你做得太多,管得太宽,超限了。
01控制欲是一把利刃,割断了亲子关系,刺伤了孩子的心
前久一封“万言书”控诉着对父母的痛恨,信末尾写着“记住,在世界的一角,有一个伤痕累累的灵魂在恨着你们”。这是一个高考状元在上了北大、赴美留研后对父母的“回报”。
1、我说不行就不行
在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以不同形式重演”。
而王猛(化名)的前半生,一直活在父母的“控制欲”里,最终结果是:他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成了世人眼中的“白眼狼”。
生为独子的王猛,在两三岁前,母亲将其打扮成女孩,扎小辫、穿花裙子,并称之为“芽芽”。母亲不尊重孩子的性别,将自我好恶强加于孩子,这也许正是一连串“连锁反应”的开端。
即便上中学后,成绩优异的他任然逃不过父母的控制,本该去市里上学,可为了当地学校的升学率,被生生留在了当地学校,受尽欺辱。有一句话叫:“我说不行就不行”,大致说的就是这种状况,父母总以一种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以权威的口气控制孩子的思想,当孩子感受不到尊重,那么他也感受不到爱。
也许正是如此,才坚定了他的信念,一定要考上大学,脱离父母的掌控,不得不说,王猛有此成就也是父母逼的,这种畸形的爱,也是奠定以后恨的基础。
2、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
王猛的二姨经常取笑他,“学习好有什么用,连个鸡蛋都不会剥”,本给予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保护,可父母只是冷眼相看。中学时期,受到同学的排挤、辱骂,甚至被同学拖出去打,而父亲却大骂“只有最卑贱的狗,才会想要公平”。
也是从那时开始,王猛不自觉地开始扣指甲,却被父母训斥。多年以后才他知道,那是焦虑的表现。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别人欺负我,我从来不会跟父母说,我知道说了挨打的也是我,所以我只能装作坚强,装作我身后还有堡垒”,一句令人心疼的话,却道出了孩子怎样的心酸。孩子的身体健康,尚且有医生替我们把控,可孩子的心理健康又有几人重视?在父母眼里,不过是孩子闹闹情绪、不过是两个小孩打架过家家而已、甚至如同王猛的父母,将孩子当做社交炫耀的资本,可孩子的内心需求却从未得到重视。
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亲情陪伴,对孩子的情感回应,做不到这些,就别怪孩子紧闭心门。
直至王猛准备赴美读研,依然没有逃离父母的控制,父母为他介绍姚姓人生导师,试图左右王猛的人生,王猛也是从那时开始,与姚姓导师决裂,向父母表述了自己的不满。超限效应就像手中握着的沙子,越是想紧紧握住,流失的速度越快,王猛如同多数孩子,在年龄尚小时无法反抗,待到羽翼稍满,必定迅速逃离。
正如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女儿其实并不是你的》,这句话在中国,听起来有点“大逆不道”,这是一种认知低下的思想偏差,也是根深蒂固原生家庭影响的结果,父母提高思想境界迫在眉睫。
02期望犹如“电线”,成为孩子一生的枷锁,最终逃避父母的直视,与父母渐行渐远
豆瓣评分8.6的经典家庭剧《天伦之旅》,很好地诠释了,超限效应中,当父母的期盼成为孩子的枷锁时,孩子的逃避成为两代人的伤痛。
1、“电线”犹如风筝线,这头是父亲的思念,那边是对孩子的期盼
影片第一次出现“电线”镜头,是男主弗兰克在高铁上,面对陌生女孩侃侃而谈,谈到自己给电线刷聚乙烯的工作、谈及孩子们现在的荣耀:
大女儿:艾米在广告界风生水起;老二:罗伯特乐队指挥;老三:罗西舞蹈演员;小儿子:大卫艺术家;这4个孩子无不是弗兰克的骄傲,而此时的弗兰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幸福感。
我们现在把这个命题反过来,那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呢?大致光有所成就还是不行的,还必须按父母的发展方向走下去,这两者缺一不可。
影片中小儿子大卫的愿望,起初只是当一名画匠,而爸爸弗兰克却说:“要当画家,画匠画在墙上,会有小狗经过撒尿”。望着儿子大卫家附近画廊里展出的画,父亲会心地微笑,也庆幸当初的严厉,孩子们才能有所成就。
影片之所以命名为《天伦之旅》,导演寓意深奥,妻子去世之后,弗兰克的人生,由探望4个孩子了路途开始,把他从梦幻拉入了现实。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没有那个成年人的生活是容易的,当孩子的进程达不到父母所期盼时,你是否会失望?
是对孩子的失望,还是对自己多年付出的不甘?“超限效应”就如吸满水的海面,父母用“亲情”一点点压榨着海面里的水,最终孩子选择逃避,不敢再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
有一句话讲:“孩子将用自己一生的平庸,来报复父母当初的教导”,有时候,孩子的平庸恰恰是父母造成的。
2、“电线”犹如枷锁,捆绑了亲情,成了难以逾越的沟壑
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电线”,是弗兰克得知大儿子大卫,因服用违禁品过量以长辞人世,弗兰克再一次走入画廊,购买大卫的一幅画,画的正是弗兰克曾经工作的电线。而此时,弗兰克已不再嘴角向上,更多地表现出一个迟暮老人的神态。
影片随着剧情的推进,也一一揭露了现实的真态:
大女儿:艾米,丈夫出轨,家庭并不幸福,就连孙子也不如女儿说的成绩优异;老二:罗伯特,其实并不是乐队指挥,而是乐队中可有可无的鼓手;老三:罗西,只是饭店一个小服务员,而且还是单亲妈妈;小儿子:大卫,因母亲的过世,久久不能于怀,服用违禁品过量的他,以追随母亲的脚步;
弗兰克问:“为什么你们什么都愿意跟妈妈说”?罗西答:“因为她是很好的倾听者”。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弗兰克活在了圈外,子女报喜不报忧,妻子也有所隐瞒,弗兰克作为父亲的期盼和现实的能力,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使得孩子们在亲情与自我矛盾中苦苦针扎。
弗兰克的工作——保护电线,电线的这头承载着父母的期盼,电线的那边是现实的残酷,孩子们用“善意的谎言”保护着父亲对他们的希望,正如罗伯特所说:“失望的显然不是我”,在这个超限效应中,父母的“望子成龙”,捆绑了亲情,成了孩子和父亲之间,难以逾越的沟壑。
03合理运用“超限效应”张弛有度,给自己一份温存,还孩子一份自由
纪伯伦有句话:“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
1、切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婴语的秘密》一书的作者特雷西·霍格说:“尊重孩子,即便他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而一切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非常羡慕黄磊的教育,女儿多多,在小小年纪可以打耳洞、染自己喜欢的发色,这在大多数家庭中是不被允许的。面对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黄磊、孙莉夫妻总是给予最大的包容、给予正确的引导、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尊重是一种信任,我们以成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这就是不信任的表现。
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做好,所以不让他参与家务劳动,孩子没了家庭归属感,也失去了对家庭的责任感,于是,家中的大小事与他无关,最后却换来我们对孩子的埋怨,说他们不懂感恩。
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认同孩子的情绪,是父母一生的教养,而在一个宽容下长大的孩子,也更平和、更富有挑战精神、比起那些温室里的花朵,抗压能力也更强。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孩子自己体验了,那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2、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态度,铸就一个温暖的家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温柔而坚定”的教育理念,而蒙台梭利教育也同样遵循这一教育核心。
很喜欢一个比喻:
“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应该是一堵墙,而不是一扇透明玻璃,当孩子像小鸟一样,多次撞向透明玻璃,直至头破血流,才是对孩子真的残忍”。
规则的制定,一定是孩子理解、明白其中缘由,并自愿遵循。而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不因以年龄差距、力量悬殊随意更改,不应以心情好坏作为判断的准绳,让孩子实实在在明白,规则就如“一堵墙”,是不可逾越的。
而温柔是一种由内而发,替别人着想的气质,是理解、是包容,是有共情心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温柔而坚定”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将会贯穿孩子一生,影响他的性格,最终融入骨血,成为他的一部分。
樊登老师曾多次提出“画面感”这一词,孩子今后对于亲情的回忆,总是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以“画面感”的形式呈现,“温柔而坚定”的教育,会让孩子的“画面感”充满温馨,一个有爱的家,才是孩子愿意驻足的地方。
3、减少焦虑,学会放手,还孩子一个自由的人生
中国妈妈,也被戏称为“直升机妈妈”、“电饭煲妈妈”、“铲雪车妈妈”,中国妈妈的焦虑无处不在。
妈妈们的焦虑大多来源于安全感不足,于是她们想要抓住某样东西,并试图将其放在可控的范围内,而孩子这个相对的弱者,成为妈妈们释放情绪的牺牲品。
妈妈们无时无刻不盯着孩子,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这种情绪的传达还有一个潜台词:“你不行”。长期以往,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贬低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彻底失去了成长动力。
有时候试错教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父母给予鼓励、肯定的态度,放手教育比唠叨训斥,更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所担当。
结语:
曾红极一时的“流浪大师沈巍”,拥有高学历的他,也拥有者体面的工作——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公务员,而父亲的独断为他选择“审计”这个专业。看到他在视频中侃侃而谈,如果不是父亲的干涉,沈巍——沈大师的成就肯定远不止此。
陶行知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树叶相对于大树都是独立的个体,家庭教育也一样,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与孩子保持完整的边界,合理运用“超限效应”,松弛有度,给自己留一份温存、还孩子一份自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