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王羲之第七个儿子,文学天赋传承自父亲。据古籍记载,他文才出众,容貌俊秀,堪称一位风华绝代的男子,可以说是古代的“出道之才”。
与宗族表姐郗道茂结为夫妻,两人共同经历患难,然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干预却导致两人离婚,王献之被迫成为驸马。
王献之即便尝试自残,也无法逃脱成为“悲剧”驸马的命运。尽管这段爱情故事颇显悲惨,但在当时,王献之与表姐的婚姻被视为宗族内的常规操作,而古代宗族更注重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
一、名人近亲结婚案例多古代名人近亲结婚案例颇为普遍,不仅包括王献之与表姐郗道茂,还有他的女儿王神爱。王神爱同样选择了与父亲相似的婚姻方式,与新安公主的儿子司马德宗成为姑表兄妹。
历史上,汉朝刘盈被母亲吕后逼迫娶外甥女张嫣,而这样的婚姻多被视为纯粹的政治联姻。其他皇族如汉成帝、唐中宗、顺治皇帝、康熙皇帝等,也存在与表亲结婚的案例。
在医疗技术相对薄弱的古代,人们对于近亲结婚的危害并未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亲缘关系加强家族联系。
除此之外,对血脉的纯正也是一些大型宗族的考量,认为近亲结婚可以确保血脉的纯正,并减少婚姻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二、古人近亲结婚真的没有危害?科学角度认为,近亲结婚存在潜在的隐患。古人之所以似乎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并非因为他们身体中拥有神秘的抗体,而是因为古籍中较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在清朝时期,为保持皇族血脉的纯正,兄弟姐妹之间的近亲婚姻成为主流。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导致乾隆皇帝的17个儿子中,大多数早夭,最终成年的只有6个,成活率仅约30%。
当时缺乏专业医疗设备和技术,许多近亲结婚导致的畸形儿在母亲怀孕期间就夭折了。而即便出生后,有缺陷的孩子也很可能被宗族抛弃或埋掉,以避免丢脸。
相比之下,现代法律规定三代之内兄弟姐妹不得成婚,以降低近亲结婚的危害。古代的近亲结婚在畸形儿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或许是因为古代宗族男子多娶三妻四妾,这些妾非宗族成员,从而降低了血缘的紧密程度。
然而,古代典籍中确实存在近亲结婚导致不良后果的实例,尤其在皇室中更是屡见不鲜
三、古代近亲结婚的典型案例
在古代,近亲结婚所导致的恶果有许多鲜明的案例,其中一例是王献之的女儿王神爱嫁给了东晋第十位皇帝司马德宗,被称为“傻子皇帝”。
尽管司马德宗并非近亲结婚的“成果”,但在西晋时期,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与表妹杨艳之间的近亲婚姻,却导致了司马衷的诞生。司马衷成为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以其“何不食肉糜”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
据传闻,司马衷在陪同父亲司马炎用餐时,他的儿子司马遹三岁时闯入,引起司马衷的困扰,他曾高声质问:“这到底是谁家的儿子啊!”司马炎无奈回答:“记住吧,这是你的儿子。”
另一版本中,司马遹和其他皇子玩闹时,司马炎特地拉着他的手,向司马衷介绍:“这是你的儿子!”可见,司马衷的愚笨极有可能是近亲结婚所导致的后果。
司马衷虽然幸运地未被抛弃,可能是因为外表正常,没有明显畸形,仅仅是大脑发育问题。直到他成年后,才显露出自身缺陷。但是在这个时候想要采取措施,已经为时过晚。
不仅在我国古代,古埃及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了保持血脉的纯正,古埃及法老们只在皇室内部选择配偶,导致末代几任法老中多有身体畸形和智力低下的情况。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古人的近亲结婚没有后果,实际上事实丰富而多样。只是因为很多情况被隐瞒或限制在明面上的记载有限。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家庭的繁荣,近亲结婚是不可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