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狼性哪个更好?总是相反吗?这是哲学家和庸俗派几千年来一直争论的话题。但在年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中,仅用了32分钟就清晰地解释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命题。
这部电影是由英国导演苏西执导的粘土定格动画,由改编自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年的同名交响曲执导。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乐器。以栩栩如生的定格动画和鲜明的交响乐节奏,将惊险曲折的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交响乐的背景发生在寒冷的冬天。小彼得经常受到欺负,医院多年。他的朋友只有一只鸭子和一只断翅鸟。一天,彼得偷了爷爷的钥匙,打开了大门。他带着鸭子和那只鸟去了湖边,但是他遇到了一只凶猛的狼。在混乱中鸭子被狼吃掉了。愤怒的彼得决定为他的朋友报仇,活捉了那只狼,并把它和他的祖父一起送到镇上的动物园。
这部电影的情节与原曲不同。狼被拉到城里后,他会杀死狼,因为他拒绝被驯养。好样的彼得终于把狼释放到山林。在我看来,这种改编是绝对神圣的。它使原本单纯单纯的童话赋予了残酷的现实意义。它突出了人性的复杂性、狼性的残酷性和二者的碰撞与共存。虽然升华是影片的主题,但它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共鸣和无限的反思。
复杂多变的人性比残忍凶残的狼性更可怕
18世纪的哲学家法国德罗曾说过:
“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
影片院墙内的小镇是一个万象丛生人类社会。这里有欺负和欺负士兵。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枪公然羞辱手无寸铁的孩子。但面对真正的狼,它们害怕拉屎。这里有一位固执保守的祖父,他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严格照顾自己的孩子,却只对外界进行防御,并以封闭式自我保护的方式与平安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交流。
这里有胆小又世俗的食瓜者。当他们看到彼得被欺负时,他们不敢站起来。当他们看到彼得抓住狼时,他们像苍蝇一样急匆匆,害怕他们得不到一杯羹。这里还有个心地善良的老板。当看到沮丧的彼得时,他亲切地给了他一个气球,给他唯一的温暖和安慰。
相比之下,狼的本性要简单得多。狼嗜血残忍。所以影片中狼出现的形象是邪恶的:灰黑色的头发,锋利的牙齿,凶猛狡猾的眼睛,永远不要对嘴上的猎物仁慈。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爷爷极力加固院墙,禁止彼得外出,并拿着猎枪小心看守的原因。
但狩猎只是狼生存的一种方式。在适者生存的性质中,仁慈对敌人是残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狼只是符合它们的本性。同时,狼具有团结协作、沉着冷静、无所畏惧、敢于挑战强者的优良品质。
高高的院墙可以阻隔野狼的凶猛,却可以阻隔墙内人类的自私贪婪,依靠强者欺凌弱者。因此,无论是善良可爱的鸭子,自私懒惰的肥猫,还是残忍凶残的狼,彼得都更愿意与动物打交道。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没有人性的伪装和浮躁。
今天的社会比彼得时代更加多变和复杂。曾经轰动全国的“江歌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和最近的“高管性侵养女事件”证实了人性的缺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公共道德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什么是健康?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
“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愿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
即使一个人有渊博知识和强壮的体格,他也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作为我国的未来,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更关系到我国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应引起高度重视。但目前的情况是,经验不足的青少年人在电视网络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容易受到暴力、拜金主义、色情等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低龄“三观不正”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百年来教育是第一位的。在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德育是第一位的。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健康教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每位负责任家长要保持警惕,积极配合学校开展道德健康教育,教孩子们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像电影里的小彼得一样,对动物朋友有爱心和正义,敢于向以狼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挑战抗争,对所有生命都有同情心和尊重,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善良和美好。
对自由的共同渴望调和了人性与狼性
追求自由与尊严,既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狼精神的核心。在《彼得与狼》中最感人的一幕应该是彼得和狼在小镇上隔着笼子互相对视。这时,凶猛的狼,原来是威风凛凛,现在蜷缩在一个狭窄的笼子里。它是明白在等它,是屠夫锋利的刺刀,但它的眼神并不懦弱,却依然带着狼的傲慢和倔强,让人尊敬。
在彼得的眼中,在另一边,没有胜利者应该有的骄傲和炫耀,而是深深的同情。我想此时的彼得一定是通过狼的形象想到了痛苦和压抑的自我:被爷爷锁在高高的院墙里,失去了自由;被士兵和同龄儿童羞辱和嘲笑,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彼得和被剥夺自由和尊严的狼有什么区别?
看着对方,彼得和沃尔夫在对方的眼中找到了深深的共鸣,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对手。彼得不再仅仅是正义的化身,狼不再是邪恶的代表,故事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勇敢的年轻人用邪恶的狼来为他的好朋友报仇的智慧和勇气的简单童话。由于他们对自由和维护尊严的自然渴望,他们最终达成了和解。
彼得放走了狼,不仅完成了狼的自由,还放下了心中对失去朋友的仇恨,在宽恕他人的同时拯救了自己。在回到原野之前,狼深深地回望着彼得,这不仅是彼得对没有杀人的感激,也是对向往自由彼得的鼓励。虽然电影结束了,但生活仍将继续。我相信未来,彼得一定会会在这个“一抓一放”中找到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的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像彼得爷爷这样打着“爱”旗号实际执行“控制”的人并不在少数。在亲子关系中,造就无数女性的“妈宝男”谈之色变正是这种畸形母爱的产物。代表人物是在电视剧《奋斗》中扮演华子的演员朱雨辰。他的母亲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不仅为儿子安排日常生活,而且为未来的儿媳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难怪朱雨辰都40多岁了,还像个小男孩,他们几次恋爱都没有任何麻烦,也许根本没有女人敢嫁给他。
在恋爱关系上,正是表现这个控制狂,基于“爱你就是要你完完全全属于我”,监控对方的行踪,监控对方的手机,甚至是连对方的生活习惯。去年的韩国明星具惠善离婚,也就是控制欲太强,甚至安宰贤在制作组,他们都要求对方时时刻刻报告自己的行程,这让老公安宰贤筋疲力尽,原本甜蜜的感情逐渐退化,最后以离婚告终。
真爱是自由,不是限制,不是控制。这个世界上的爱,不管是什么样的爱,都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这是自然规律。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也是一样的。他们生来自由,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作为独立灵魂生活于世的终极意义。基于控制的爱违反了自然法则,最终只会扭曲和恶化。只有以自由为基础的爱才会长久而绽放。
处理世界的最好办法是刚柔并济,狼性与人性共存
彼得在《彼得与狼》无疑是所有美德童话背景下的组合。他天生向往自由,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他可以明白自由的价值,在他努力争取自由的同时帮助他人获得自由,比如偷钥匙享受与同伴时光自由滑冰,把气球绑在断翅鸟上帮助它飞翔,最后放走狼帮助它返回山林等等。
虽然他很古怪,不能融入同龄人,但他并不懦弱。相反,他有大多数成年人所没有的勇气、坚韧和沉着。当他的朋友被饥饿的狼吃掉后,他可以分析疼痛后的情况立马。凭着他的勇气和智慧,他独自与饥饿的狼周旋,最后成功抓住了邪恶的狼并为他的朋友报仇。这和他的对手狼很相似。
这样一个被束缚自由践踏尊严的孩子,保存了他宝贵的善良和同情心。活捉狼后,他可以让爷爷一枪打死狼,为朋友报仇,也可以把狼交给抓狼的动物园或屠夫,换取荣誉和赞美。但他可以放开以前的对手。这时,彼得满身都是人光辉,这使他瘦弱的身体看起来很高。
在日新月异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人性还是狼性?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前段时间肆虐的“网易辞退绝症员工”事件甚至将“狼性文化”和“人性文化”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推到了风口浪尖。
所谓“狼性文化”注重狼的毅力、勇气、决心、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以及在恶劣环境和有限资源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它强调团队精神和企业中的拼搏精神。乍一看似乎合理,但经不起推敲。试想,如果所谓的“狼性”文化是如此优越,为什么最终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是人,而不是狼?
狼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质,但它也有残忍嗜血和肆无忌惮的一面。这不是狼的错,但也是人比狼强的地方。人类社会不是你死我活在丛林。历史证明,“怜悯”往往比“嗜血”更强大,“暴虐”永远无法打败“仁慈”。
当然,如果人性缺乏狼性,就很难站在这个社会上。所谓“人无刚不立”,在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底线,让别人不会轻易僭越。因此,狼性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命的边缘。在关键时刻适当的力量和谨慎不会使人显得不人道,但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畏。
因此,人的本性和狼的本性都不好也不坏。聪明的人,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人性的善良,又有狼性的边缘。对于家人和朋友,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和理解,更加温馨关心,同时,我们应该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保持适当的锐利和硬度。就像《彼得与狼》中的小彼得,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刚柔并济。当战斗是永不退缩时,当仁慈时,柔软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最后写下:
这部动画短片运用栩栩如生的定格动画和独具特色的交响乐旋律,讲述了小彼得和狼之间的童话故事,从相互抗争,到相互深情和解。它表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慈悲,狼性的残忍与嗜血,以及他们对自由与尊严的共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人性,如何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如何平衡人性与狼性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