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女儿是爸爸的心头肉”,这几句话相信大多数人都听到过。也足以证明女儿和爸爸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但是,很多爸爸,却把溺爱当成了关爱,把女儿宠成了“巨婴”。
岁女子脚后跟被踩,拨打“”、“”后又拒绝上车
上午8点左右的上班早高峰,在轨交上海火车站站1号线和3号线之间的换乘通道内,一名29岁的女子因为脚后跟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马上拨打了“”和“”。
医护人员和警务人员马上赶到了现场,但是该女子却迟迟不愿上车。自己打的电话又不愿上车,理由就是要等自己的爸爸医院。
拖着医护人员等了足足半个多小时,一边不知所措,一边给爸爸打“爸爸来了伐?一帮子人盯着我!他们烦死了,你快点啊,我在1号线换3号线的通道里,走到底!”
爸爸来了之后,该女子跟个小孩子一样,抬起后脚跟向爸爸展示自己的“伤势”。后来,医院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任何伤情,随后医院。
早高峰上班期间,公共交通本来人就非常多,不小心磕到碰到纯属正常,也不是什么大事。作为一个将近30岁的成年人,没有做任何思考就随意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像极了一个还没有断奶的婴儿,一不舒心就哭着喊着找爸爸妈妈,这是真的“巨婴”。
02什么是“巨婴”?
所谓“巨婴”,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纪和身体,但心智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呈现“幼态持续”状。他们极度自私,只求索取没有奉献,绝对的以自我为中心,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有些中国人的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巨婴”有着三大显著特征,家长们可以看看你家娃有吗?1、以自我为中心
在巨婴眼中,他们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全世界几乎都是自己的所属品,所有人都得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
就如同这次的这位女士,只是被踩了脚后跟,就马上拨打“”和“”,丝毫没有考虑自己有没有占用紧张的资源。在急救人员到场检查后,发现女子的脚后跟没有破皮、红肿的情况,没有送医救治的必要后。女子还是不依不饶,医院检查。好吧,医护人员只医院,但是,女子却迟迟不愿上车,因为她说要等她的爸爸过来,让医院。医护人员在等待半个多小时后,心里非常焦急也很无奈,“还有很多重病人、抢救病人需要我们,医院的话就赶紧上车,你可医院。”
但是,女子却并不买账,既不让医护人员离开,又要等待爸爸的到来。在教育学中,这种行为叫“自我中心化”。
面对自己想做的事情,表现出誓不罢休的态度,即使为此破坏规则,违背道德,甚至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也在所不惜。当“巨婴”附体,他们就是“神”。
2、脱离现实
巨婴习惯满足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严重脱离现实,不能接受与自己预期不符的事物。
极其简单的“逻辑”,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们善于以凡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他们搞不清自由的边界,把随意谩骂当作言论自由。他们与现实生活完全割裂,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逻辑,逻辑的标准就是:看心情。
3、吸血鬼式生存
这种“巨婴”,被称为吸血式啃老族,他们要钱,还要榨干父母的一切。
一位75岁的农村老人,说要控诉儿子。他有一个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为了要钱,经常毒打父亲。老人说,“我忍气吞声、挨打受骂20多年,受伤多处。但家丑不可外扬,怕不好说媳妇。”有一次,儿子打断了他的左胳膊,老人还是不敢张扬,对人说是不小心从楼梯摔下来的。后来儿子为了要钱娶媳妇,更是变本加厉地毒打老人。老人还被打伤过胯骨,只能从地里爬回家,从那以后,老人就瘸了。
不知世上有多少家庭,活成了这样畸形的样子,一方无尽索取,一方拼尽全力给予。巨大的婴儿,一次又一次把父母干瘪的身体吸出血来。可惜,就算如此,也无法让他们真正长大。
03“巨婴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婴儿眼里,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体的。这种共生心理,导致他们觉得,只要一动念头,世界就该围着他转。
这种错误心态,源于婴儿对世界没有充足的认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世界认知程度的增加,这种想法会逐步改正。
但是,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却没有任何改变,就形成了“巨婴心理”。“巨婴心理”的形成,主要源于父母的两个教育错误。
1、无原则地对孩子百依百顺
看似百依百顺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变相的伤害孩子。
年,西安一小男孩在上学的路上,因为无聊,一口气划伤了9辆豪车,结果赔偿了几十万;年,贵阳一10岁男孩,因为嫌楼上电钻声太吵,用小刀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施工者安全救下;年,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四年级的小孩子突然推了怀孕4个月的客人一把,差点造成流产......
孩子肆无忌惮的背后,原因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父母一味地纵容,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每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
如果父母继续这样“宠溺”下去,孩子的性格就会定型,以后就会变成“巨婴”。
2、凡事都替孩子包办
孩子还小的时候,几乎都会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害怕摔着、碰着,怕衣服穿少了,怕吃饭不可口,怕在外受人欺负等等,恨不得把一切都为孩子包办起来。
长大后,又去帮孩子填志愿、找工作、找房子,父母都希望帮孩子做好决定,铺平前方的路。但是,这是保护,同时也是控制。
在父母的强烈控制下成长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真正的爱,不是事无巨细的万事包办,而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孩子能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自我的内核才会慢慢建立。有了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从心理上走出和家庭的“共生期”,形成“真正的自我”。
有人说,巨婴父母的养育方式,很像养一只宠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以至于他们“成年”后,继续使用这种扭曲畸形的“宠物心理”去对付和要求陌生人,而不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理智、平等的交流。
04结语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很多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担,为孩子撑起的,却是一个真空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婴儿。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在于足够成熟,足够强大,以及足够独立。能够压过心中的婴儿人格,不让他失控。父母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独自人格,让他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专注宝宝护理和儿童心理健康,每天给大家分享现代化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