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找到原生家庭的症结,找回真实自己
TUhjnbcbe - 2023/6/29 20:06:00

我们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另一个是我们结婚成家的那个家,延续着我们的血脉,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我们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本身从小生长的家庭中所给予输入的印记。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么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会带来负面情绪?又如何修补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缺陷呢?你可以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出版过《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情感勒索》等著作,她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诊疗中心。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苏珊·福沃德为我们介绍了6种不同类型的有*父母的行为模式;第二部分是作者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在这几种类型父母的关系中找回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6种不同类型的有*父母的行为模式

作者苏珊·福沃德指出有*的家庭行为模式有:不称职的父母、操控性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她的家庭密不可分。

张爱玲出身名门,她从小接受中西教育,显示出过分的聪慧。但不幸的是她有一个吸食鸦片的父亲和一个追求自由的母亲。

她4岁时母亲*逸梵出国留学,8岁时母亲又回归家庭,10岁时父母离异,张爱玲与弟弟由父亲张志沂抚养,父亲再婚后,父亲与后母对张爱玲和弟弟恶语相向,拳打脚踢,限制她读书的自由。

在逃离家庭之后,她投奔母亲,与父亲断绝来往,她努力想成为母亲期待的淑女模样却始终难以成功,这换来母亲极端的失望与恶*的言语。同时因经济问题面临不少难堪。在这样的生活下,张爱玲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伦敦大学远东校区,得到的元奖学金被母亲挥霍一空。至此,她觉得多年追寻的母爱,没什么留恋的。

这个有过显赫家世,少年成名,却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张爱玲,畸形破碎的家庭,让她过早地饱尝艰辛;少年刻苦,才华绽放;她经历过两次婚姻,可是到头来,几乎没有一个亲人。直至远走美国,独自退场。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包含着以下几种有*的家庭行为模式:

不称职的父母:母亲*逸梵,一生追求自由,在张爱玲4岁出国留学,后来在中学还不告而别;

操控型父母:父亲张志沂,限制她读书的自由

身体虐待型父母:父亲张志沂再婚后,经常对她和弟弟拳打脚踢

言语虐待型父母:因为未达到母亲*逸梵的期望经常恶*相向。

原生家庭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张爱玲文学成就的基础,曲折的家庭经历让她对人生有的犀利洞察力;另一方面,求而不得的母爱,苦苦追寻的亲情,让张爱玲从小缺乏安全感,性情孤僻敏感,在胡兰成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可以说,父母是影响她一生的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Ehresnsaft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那么如何弥补因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性格缺陷呢?

应对措施

1.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只是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这个时候的原谅才有意义。

2.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模仿他们的举止言谈。如果不加以改善,就会代代影响。

3.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

这是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力的方式,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4.不再自我惩罚

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我们取探索、感受和理解。

5.少一些反应,多些回应

面对父母的谴责、威胁时我们能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不管父母如何评价我们,我们仍旧保持自我价值感。

放弃一些执着的希望,要认清:如果至今没有得到父母的感情滋润,那我们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了。我们要平复自己的焦躁、控制自己的反应,容忍父母的一成不变。

爱的行为不会折磨我们,也不会让我们失控,更不会产生负面情绪,爱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6.有些创伤需要心理治疗。

结语:《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不是控诉原生家庭,而是很客观的告知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扰,为了从这种负面情绪种走出。不妨翻开这本书仔细研读一下,祝安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找到原生家庭的症结,找回真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