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喜福会四个家庭,三代母女的命运传承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专家 http://ask.bdfyy999.com/

电影《喜福会》改编自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处女作,影片的导演是以细腻描绘女性人物见长的华裔导演王颖,《喜福会》讲的是来自美国的四个华裔家庭中,母亲与女儿的故事。

《喜福会》中,母女相处的模式都是典型东方母女模式。四个家庭,三代母女,十多位女性,几乎每个女性观众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导演用一种其乐融融的方式将这些细密情感糅杂成一锅欢喜烩,而细数每一个家庭,都有被隐藏的伤痕。

不知是篇幅受限,还是导演宅心仁厚,故事中的每一位女儿内心的伤痛,最后都会被来自母亲的一句“我理解你,我懂你”而太平粉饰。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女性都在努力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抚平母亲带给她的伤痛。这些伤痛很多打着“爱”的名义,正因为亲密,才让人毫无防备。让我们以影片中的几个母子关系为例,悉数那些“爱的原罪”。

滥用母权,间离家庭成员的关系

林多出生在中国农村,由于家庭困难,非常小的时候就被她的母亲卖给大户黄家当童养媳,而黄家的少爷,是一个比她还小很多,除了玩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聪明的林多利用黄家夫人爱好迷信的特点,假借鬼魂摆脱了黄家,获得了自由,后来经上海来到美国。

童年的勇敢经历让林多自由又强势,在对自己女儿薇莉的教育上,也使用了一些不太恰当的方法。

年幼的薇莉因为琐事和母亲林多赌气晚归,林多不仅没有用正向的方式教育孩子或者安慰孩子,而是说:“这个女孩不在意这个家,这个家也不在意她。”

一句冷冰冰的话,却强力撕扯着孩子和家庭的情感纽带。把母女的矛盾升级为女儿和家庭的矛盾,用自己身为母亲的权力,迫使其他家庭成员疏远薇莉。从而牢牢控制家庭话语权。

冷暴力,对教育责任的逃避

薇莉对下棋很有天赋,却不满母亲林多总是拿自己比赛的成绩向别人吹嘘,于是赌气不再下棋。薇莉的这一行为,并不是因为她对下棋有什么偏见,而是对母亲不当行为的抗争。而母亲林多却对薇莉停止下棋的事充耳不闻,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母亲的这种反应让薇莉十分抓狂,在煎熬的等待中不断消磨着意志。林多之所以采取“冷暴力”的形式回应女儿,表面上是囿于淑女的形象,不能与女儿打骂撕扯,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她并不知道怎么化解女儿的叛逆,头脑中没有更好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所以只能默不作声,向女儿实行精神报复。

来自母亲的“冷暴力”是在利用子女对自己的依赖强迫子女就范,这显然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家长应有的表现。“冷暴力”把家庭成员的矛盾从低级的肢体折磨变成升级的精神虐待;把武力的冲突转化为智力、忍耐力的对抗。

唱反调,打压自信,强化占有

在一阵心里挣扎之后,薇莉终于决定向母亲低头,她告诉母亲自己想重拾下棋。这时母亲林多却对女儿冷嘲热讽:你以为你想下就下,想不下就可以随时停止吗?天赋已经在你的疏忽中离你远去!

这句话就像一个魔咒扣在了薇莉的头上,每次下棋都在耳边回响,从此“少年棋王”薇莉再也没有赢得比赛,直到彻底放弃这个爱好。

这一句话,可能只是母亲的一句抱怨或者过度担忧,而一旦表达出来,就不可追回。直到薇莉已经长大,这些伤痕依旧无法忘却。薇莉在长大后的某天,向母亲哭诉:“你不了解你对我的影响,你的每句话每个眼神……我都像回到了四岁那个哭着入睡的夜晚,无论我做什么都得不到你的欢心。”

亲子关系中,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占了一大半,孩子又是那么脆弱,正因为绝对的信任与依赖,来自父母的每一句无心之言都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雷。

同样唱反调的事情还发生在薇莉长大后。薇莉相处了一个美国男朋友理查,为了让母亲满意,她教给理查中国人的礼仪,还把理查买的毛皮大衣展示给母亲看,可是母亲林多依旧表现出一副对理查百般挑剔、嗤之以鼻的样子。实际上,母亲非常喜欢理查,还偷偷筹备理查而女儿的婚礼。

剧中观众和薇莉一样困惑,既然母亲喜欢理查,为何又要百般挑剔?如此“唱反调”又是为了哪般?其实,母亲自己的一句话解释了答案。

她说:我希望自己能像我的母亲一样。

林多的母亲当初为了让女儿未来有个好归宿,不再受苦挨饿,忍痛把她许给黄家,自己则带着弟弟远走他乡。她可以做到为了女儿的未来忍痛斩断母女关系。

而林多对待女婿百般挑剔的行为,其实是在延续对女儿的无理占有。这个人可以不是理查,是任何人,都躲不过林多的挑剔。因为林多不想失去女儿,这是一个母亲的有些畸形的占有欲。

过度期望,以爱为名的绑架

让我们来看一看影片中的另外一对母女,母亲苏年轻的时候在中国,因为战乱丢弃了自己的对儿双胞胎。所以后半生一直活在愧疚与煎熬中,并把自己对生活所有的期待都投射到在美国生的女儿君的身上。她让女儿学习练琴,并希望女儿成为出众的钢琴家。然而女儿天资平平,也不爱好,练琴对她来说很痛苦。

过高的期待和过低的投入常常伴随出现,过高的期待常常带给孩子无限的压力,孩子渴望父母在这个时候能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出指点和鼓励,而此时的父母通常并没有给出相应的陪伴和引导,而是一味地提要求。

有的家长会说:我花了这么多钱给你报补习班,难道不算投入?

然而,物质的投入并不能完全取代精神的支撑。家长不能因为付了钱就理所当然的向孩子索要成绩。还应该重视“因材施教”,合理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引导孩子的爱好,而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心愿。

《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头脑中装满中国传统礼教,在扎根美国的过程中,努力让自己成为标准的美国人,却摆脱不了中国思想的影响。这样的矛盾思想也影响了女儿的身份定位。一方面让女儿接受西方教育,一方面又希望她们保留中华传统礼教,对父母无条件顺从。

这部影片通过四个家庭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华侨女性成长群像,他们从各自崎岖命运与家庭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重塑自我。正是因为苦难,她们把女儿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或看作自己生命的重生。而影片的最后,女儿君终于代替死去的母亲苏坐在了麻将桌的主位,并代替母亲来到中国寻找失散的双胞胎姐姐。让观众看到她既延续了母亲,又完整独立的人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