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物欲时代,如何安顿荒芜的灵魂 [复制链接]

1#

这几刚读完《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作者是社会学家郑也夫,本书是一本解释消费的理论著作,但却提出一个深刻的人生话题,人作为一种追寻意义的存在,在这个物欲的时代,要如何解决自己安心立命的终极命题。

试想,当你工作了一天,筋疲力尽,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我想要问自己:“我这么辛苦到底为什么了什么?”答案可以有很多,“为了家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等,说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容易,但如果问这个具体目标有什么意义,就需要更多大的目的。如果一直追问下去,就会遇到那个根本的问题: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本就不存在幸福。

01为何人类在物质满足后会面临精神困境?

从20世纪中叶往前推,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人类各个民族曾经提出过的几乎所有的主导人生观,都是建立在人类历史的这一基调之上的,以中国古代的先哲提出的人生观为例。“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一句句箴言都离不开劳、苦、艰难、忧患。

这个世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发生了一个从古至今整个一部人类进化史上都不曾发生过的变化。什么变化?就是温饱大体解决了。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物质匮乏的年月,曾经对物质的追求达到极致,异常的火热,但是一旦满足后,适用于一切人的生活意义将不复存在了,我们已不是原来的我们了。我们追求炫耀,追求身份地位,每天都在忙活着,但却不知道在忙活啥,外强内干,就像一个空壳,失去了他原有的韵味和内涵,人也变得紧张、空虚、无聊。当我们的身心达到虚无的境地的时候,我们似乎都难以寻找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活得不像一个有真正教养的现代人。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不需要追寻什么有意义的人生,我过好当下的生活就好了,这样的想法试图绕过人生的终极问题,但是,人是一种追寻意义的存在,人总要面对死亡,但内心却渴望永恒,人在死亡和永恒面前会产生深深的悲哀,于是我们会哀悼逝者,也会为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和恐惧。生命意义之类的概念总会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终究要解决自己安心立命的问题。

02人的行为是不是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如果一个物种,或者其中一些成员,过度地沉溺在快乐追求当中,很有可能不利于它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乃至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他们举出了孕妇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为例。“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和厌食,可能是为了限制孕妇的食物,目的在于使胎儿接触毒素的机会减少到最小。”而有些孕妇求助医生,医生研究出了药物,结果却是出生了大量的畸形儿。这种情形说明了那一期间的痛苦是必要的,必须尊重、接受和忍耐。

乔治·威廉斯在其代表作《适应与自然选择》中讲述了鲑鱼悲壮的生殖过程:在准备产卵的过程中,消化系统会萎缩以至于使得以后的生存不再可能。但是这种萎缩却为配子提供了物质和空间,并且还卸去了鱼的多余的重量,因为在它的溯流旅行中,这种负担对于单纯的生殖功能来说是不必要的,雄性鱼的口部也经历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助于在争夺雌性的战斗中取胜,但是却不利于它有效地去完成摄食的功能。(威廉斯,:)

似乎可以认为,自然选择筛选出来的这种机制为了繁衍后代连母体的生命都准备牺牲,快乐在其机制中应该算不上唯一和最重要的追求。

03关于人的三种追求

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而无聊就无事,无事就会生非,怎么生非呢,当然是寻求刺激。于是作者提出人生舒适、牛逼、刺激三种人生追求。

所谓“舒适”,就是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比较温饱问题解决后,就不会有生理上的痛苦,没有了饥饿、寒冷,这点是人类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奋斗的主要动力,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算基本解决。

其次是牛逼,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同时也是一种群居动物,天性中有种被承认,被认可的渴望。作者认为,讲到人的行为的基本动机,未达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就是未达根源。牛逼一词的原型是“牛屄”,其词源本身透露出它的含义,即性炫耀与性崇拜。在动物的世界里面,具有超过了同伴的

性特征的雄性,有望获得更多异性。比如雄孔雀,尾巴越大就越可望得到更多的异性,反之吸引力就小。虽然这种品质和秉性首先是朝向异性的,但是进化到人类这里,也有了一定的升华,转变为追求更广泛——兼容同性和异性——的承认。而忠实不变的是,这种追求被承认的动力仍然是根植在本性当中的。

最后一个是刺激,在匮乏的时代,物质资源是舒适的基本条件,也是炫耀的最初手段。现当代温饱问题解决了,生存当中的刺激变小,刺激的需求就提升了,物质资源不再是炫耀的恰当手段了。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去消化自己占有了的资源,我们消费物质资源的身体条件太有限了。以物质资源来炫耀,不仅是荒诞,而且是自残。我们牛逼的愿望大大高于我们的身体条件,将牛逼视为人的源自本能的追求,说明了它是不能遏制的,于是我们面临为牛逼和炫耀寻找新的空间和非物质平台的问题。

04商家如何操作消费者的心理

19世纪工业化时代,社会追求效率,人成为工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人被工作绑架,人的精神价值被无休止的工作压缩,人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迷茫,寻找生命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了,面对物质极大丰富的消费时代,人们同样迷茫,成为了物欲的个人,消费、攀比、时尚、美食、旅行,我们每天都被广告包围,面对无休止的选择。

工业化的特点是复制,这就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商品成本,人们用有限的钱可能享受更多的物质和享受。随着商品的丰富,商人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开始请专业的广告人做宣传,人们的选择变多,大到房子车子买什么牌子,去哪旅行,小到一卷纸巾都有几十个品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进而精神价值也被改变。

社会从宣传到广告的转型,究竟意味着民主的来临,还是话语霸权的继续?

广告打着一切都为了你好,你应该选择更好的,你应该对自己好一些……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的演进的最后阶段,是完成它对一代民众的塑造。自然,这是通过设置、行动、话语、氛围,全方位的诱导而完成的。最终它成功了,驯化的工作完成了。消费的动机和习惯内化到了亿万人心中。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广告词只是驯化者的话语中的小把戏,其最大的话语力量在于它无形中将消费中的新款同一个时代中最有魅力的词汇“进步”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似乎这就是历史的必由之路。即使你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加入了消费也就是参与到进步的潮流之中。然而近年来思想领域中对“进步观”的质疑正在悄悄地发生。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商业广告的不断轰炸中被改变,我们都认为一切很正常,但我们却无不在“铁笼”之中。

消费机制由五种行为或心理构成:广告,降低消费门槛,商人通过买通官员和专家而操控社会,人们物质崇拜的心理,时尚。

广告、降低消费门槛、买通官员和专家,三者均为厂商的行为。广告造就了消费世界的影响和氛围;买通官员和专家消除了对倾销某一商品的社会制衡;降低门槛消除了消费者的价格约束。

这三个手段中,降低门槛是最正当的,尽管其社会效果也并非单向。物质崇拜是人类,当然也是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它的流行版本就是以物品证明身份。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天性中时尚是商人打造的“候选”中蒙受大众青睐的商品、风格、消费方式,因此可以说它是厂商和顾客的“共谋”。

从生物进化学和心理学方面讲:从哺乳动物到人类,都有一种模仿高地位同类的倾向。这是大众追随高消费的自身原因之一。于是开始模仿明星穿着,追求所谓的品味,购物要名牌,一切好像都是要被别人看到,被别人羡慕,慢慢的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不禁要问,古代也有少部分人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个时候物质也不丰富,他们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温饱解决后贵族们陷落到空虚无聊之中。摆脱空虚无聊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堕落,一个是升华。

在一小撮贵族最初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西周时代,便有了酒池肉林的举动。如果摆脱了道德讨伐的意味,荒淫无耻就是生理欲望满足上的极度荒诞。

但是历史上的另一部分贵族分明向我们展示出,摆脱空虚与无聊的另一个出口,那也就是开发精神世界,使自身完美,使生活艺术化,比如道家在自然宇宙中寻求精神解脱,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寄情山水,诗词之中等。不同时代的人,都有失意迷茫,同时努力探索精神天地,寻求安心立命之根本。

富人阶级是探索这个困境的先锋,他们借助生活的艺术化消解空虚,有的选择速食刺激如毒*、赌博而后堕落了,有的浸淫在高雅的艺术里升华了。他们以往是时尚的领航者,如今时尚也被平民阶层浸润了。或许瘾是帮助现代人解决这一尖端问题的归宿,比起毒*,游戏算是一种温和的伤害性低的“瘾”,而且能提供持久的刺激和高频率的牛逼。

05思考,出路在哪里?

作者给出的出路是人类将最终人走向“瘾”,走向游戏。但我个人对这点表示怀疑,人的终极追求是要寻求精神的归宿,我们不能在这种无知无畏无聊的游戏中老去。

关于这个命题,在西方思想系统中,我更赞同尼采的“超人”理念,他说上帝死了,是人用虚假的思想杀死了上帝,从此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是一片虚无,那我们要怎么办呢?他说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就是人占用虚无的武器,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

价值不是现成在那里等着你发现的,价值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在中国的思想系统中,我认为在儒道两家思想资源中,可以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那就是先出世,再入世,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

举个例子,要开一家商店,记得在门口挂上“童叟无欺”,医院,记得在门口挂上,“救死扶伤”,办一所学校,记得在门口挂上“有教无类”。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与美好。这也许是面对人生虚无的不二法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