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先爱上他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复制链接]

1#

不论是从观影人数还是豆瓣评分来看,《谁先爱上他的》都算的上是同性题材影视作品中序列的中上游水平。

邱泽借助这部电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俗女养成记》的女主角谢盈萱也凭借本片的出色发挥开始走进大陆观众的视野。

但我也并不想要借此来分析两位表演者的演员之路,或是利用我为数不多的专业电影知识对影片的镜头语言、剪辑风格发表高谈阔论,而是对影片谈论同性和同妻的态度谈谈我的想法。

01

《谁先爱上他的》是一部极具浪漫色彩的电影。

影片整体轻松烂漫氛围的营造靠的不仅仅是背景中片中反复响起歌曲的“巴厘岛,浪漫的巴厘岛”,或是夏天明媚热烈的阳光,还有片中几位重要角色的人物和情节设置。

“男小三”高裕杰(邱泽饰)作为故事一开始在道德层面就不占优势的角色,他背后的隐情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慢慢发现他就是一个纯粹爱着“他”的可怜人。爱人结婚,他默默走开,爱人需要他,他又再度出现。

片名中“他”的妻子刘三莲(谢盈萱饰)相比较起来要丰满许多,她拥有妻子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在“拥有”更多的同时“失去”的也更多,所以突然面对丈夫的“背叛”和儿子的“倒戈”时,她的疯狂无助都显得那么情有可原。追问“小三”的过程也是她与自我和解的过程。

而影片明面上唯一的坏人——“他”,宋正远(陈如山饰)不仅是社会规则约束下的受害者,也是压迫无辜女性的加害者,他既可恨又可怜,让人无法原谅又难以接受,所以,他一开始就死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样的故事发展非常浪漫,而是纵观三位主要人物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别强烈的情节导向作用,既纯粹为了推动剧情而设置。

尤其是高裕杰,他的痴情无私、乐观豁达都让这个人物变得几乎毫无瑕疵,美好得过于不真实。

最后结尾时的大和解更是给整部电影套上了一层虚幻如泡沫的滤镜,我们明知那是假的,又忍不住沉溺其中。

02

不过,一部电影若是极度浪漫化地飘在了空中,自然就不可能脚踏实地地落在地面上。它触及到了真实的问题,但它并没有选择直面它,而是通过温情暧昧的方式绕过了无数个本该犀利尖锐的时刻。

诚然,《谁先爱上他的》关照到了在同性群体中一直被忽视的弱势方——同妻,但它并没有顺着这个主题继续深入,而更像是蜻蜓点水一般,碰了一下又立即离开。

明明在这段畸形的三角关系中,无论是刘三莲还是宋正远,他们所能够展现出来的复杂程度都要远远高于高裕杰,电影仍然用大量的篇幅描绘高裕杰的话剧梦和他与刘三莲儿子相处的生活碎片。这种轻松舒缓的氛围固然为影片增添了一抹灵动,但也极重地削弱了同性、同妻两大群体面临困境时的沉重和无力感。

且导演其实明明很清楚如何引导观众去深入地探讨思考这些话题,当刘三莲似是质问似是绝望地说出“就没有爱么,一点都没有吗?”的时候,我相信没有人能不为之难过。

但片中她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处于碎嘴唠叨、歇斯底里、崩溃绝望的状态,和一旁潇洒自然,充满艺术气息,对宋正远爱得矢志不渝的痴情“小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只能理解刘三莲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却无法同情地喜欢上这个悲惨的角色。

同时,作为造成同妻悲剧的“凶手”之一,一个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又欺骗了无辜的女人的同性恋者宋正远,他所面临的挣扎和痛苦绝对不比其他人少,关于自我认同和社会评价的拉扯时刻在折磨着他,最后在他荒唐半生过后,他终于能借着绝症的理由放纵一刻,做回自己。

这样一个复杂有深度的角色就在剧情中被当作引子一般被草草带过,他的伤心、纠结统统散落在几个为数不多的碎片里。他是一个做错事的人,但导演本可以坦诚得把他的故事敞开,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件令两个家庭都无比痛苦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他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从不同的切面来看社会体制对所有人无差别的压迫。

偏偏本片选择了一种最为讨巧的方式,即回避。让他从一开始便消失在整个情节里,他甚至没有任何为自己辩解争论的余地,而我们也只需要用一句”骗婚GAY活该得绝症“就能简评完他的一生。

03

那么创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回避呢?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是制作方——创作者、播出方的选择。若是触及更深层的东西,就自然会引发强烈的冲突,观众会不自觉地对电影的立场站边选择。

同时,作为播出平台的网飞,它所要面向的观影群体太过复杂庞大,为了不冒犯到大多数观众,塑造一个有情有义的同性角色,让另一个骗婚的“坏人”去世更像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而另一方面则是输出端——观众观影需求的变化。我们越来越强调影视文学作品的娱乐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生活已经充满许多无奈,影视作品应当成为我们及时避难的最佳场所。

如果说以前活跃在大众视野里的同性题材作品,多是《断背山》、《平常的心》《孽子》这类偏沉闷,展现同性群体困境两难的作品,而现在更多的会是《两小无拆》《爱你,西蒙》《心跳漏一拍》这类偏青春校园,描绘同性群体找回自我勇敢追爱的故事。

04

但或许,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是需要更为尖锐的作品来进入到大众的视野里,成为公共话题,供更多人看见,讨论,从而影响社会观念的变化。

《谁先爱上他的》虽然从剧作的角度上并没有避讳同妻的存在,敢于去触及谈论这个话题已然是题材类型片的一大进步,但它在关键矛盾点上打马虎,导致影片的社会性和现实意义在“小三变小王”、“巴厘岛”的插科打诨下被不断消解属实是电影本身的遗憾。

希望这样的作品不会成为标杆,而是作为一道标准,让之后的创作者勇于去超越,打破这面无形的墙,真切直接地刺痛每位观众的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