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解读扫黑风暴孙兴原型孙小果,犯罪 [复制链接]

1#

文/心理咨询师嘉兰

01

《扫黑风暴》正在热播,剧中恶人也一个个浮出水面。如果一定要说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那一定是孙兴,他对徐英子的侵害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酒店服务生徐小山无意中听到了孙兴杀人的事实,并用手机录了下来,还自作聪明地想要敲诈孙兴。谁知敲诈不成,被打个半死不说,还被有关系的孙兴反咬一口面临坐牢危险。

美丽清纯的姐姐徐英子关心则乱,一步步走进恶魔的陷阱,被孙兴的人公然带进酒店包厢,并在孙兴的授意下被灌酒、下药、侮辱和侵害。

02

孙兴的原型就是臭名昭著的孙小果,他的恶行比孙兴有过之而无不及。

年10月16日,孙小果第一次犯案,是伙同其他四名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人来车往的昆明环城南路上,把两名女子强行拉上车带到郊区偏僻地方实施LJ。当时,因为未满18岁且不是主犯,他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年,本该在监狱服刑的孙小果却被发现再次犯案,这次是在一个茶楼,一周内,他连续qj四名女子,其中一人未满14岁,另外3人也都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此外,他还在一家娱乐城内非法拘禁并虐待侮辱两名女性,造成严重伤害。他曾让一名女孩用牙咬着大理石茶几的台面,对方不同意,他就派人把女孩拉到楼下殴打,打到认不出来为止。行为之暴虐,手段之残忍令公众哗然。

孙小果之所以能逃脱3年刑罚,是其母亲孙鹤予和继父李桥忠(时任办案民警和五华分局副局长)在年找关系为其非法办理了取保候审和保外就医,孙小果也因此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导致他后来愈发嚣张,再次犯案。

孙小果如此猖狂,除了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黑恶保护伞之外,母亲对他畸形的溺爱和保护也是重要原因。

生而为母,只生不养不教,在孩子有犯罪苗头时不能及时制止,犯罪之后又不让他接受应有的惩罚、担起该负的责任,最终只能让他越陷越深,跌落罪恶的深渊自取灭亡。

03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基因装填子弹,环境扣下扳机”。

孙小果之所以成为恶魔,除了母亲扭曲的爱和无底线的纵容外,自身的人格特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的主要特质在六岁之前基本发展完成,原生家庭对其影响深远。

小时候,孙小果就经常惹是生非,生父没少打他。气急败坏时,曾说过一句话“你这种人,以后就是被枪毙的嘴脸!”

父亲的一句无心之语竟然成了孙小果的预言,他也开始坚定不移地朝着死刑的道路迈进。

讽刺的是,孙小果还生在一个警察家庭,父母都是很强势的人,经常吵架,生父脾气暴躁,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孙小果6岁时,父母离婚,他一直跟随父亲生活,也渐渐习惯了暴力行为模式。为此,母亲孙鹤予一直心存愧疚。

十年后,孙鹤予再婚嫁给李桥忠,而在这期间,孙小果因为疏于管教已俨然成为一个小混混。

对儿子一直心存愧疚的孙鹤予把孙小果接回自己身边,开始了无底线的溺爱和补偿。

在孙小果第一次犯案后,她给李桥忠吹起了枕边风,在夫妻二人的运作下,孙小果逃避了刑罚,一天牢都没有坐。

至此,孙小果变得更加胆大妄为,一方面他得意于母亲和继父的手眼通天,另一方面他也更善于利用母亲的内疚发动情感勒索,让孙鹤予和继父李桥忠及其背后势力为己所用。

愈发猖狂的他也因此犯下更大罪行并最终在年被判处死刑。而孙鹤予和李桥忠居然再次知法犯法,暗中运作,12年零5个月后,孙小果“死而复生”,重返社会。在母亲的资助和继父的关系下,他还开设了多个娱乐场所,俨然成为了黑社会的大哥,多种犯罪行为和黑色产业链又让他再次曝光。

因为孙小果案牵连甚广,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扫黑除恶专案组最终查明真相,孙小果也最终于年2月20号被执行死刑,持续20多年的孙小果案也最终落下帷幕。

04

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中,作者指出了罪犯和骗子的共同特点:“自私自利、不屈不挠、足智多谋、胆大包天、冷漠无情、傲慢无礼、皮笑肉不笑。”

他们利用亲近之人的善意攫取利益,却对受害者的痛苦无动于衷。

他们没有同情、没有悔恨、没有内疚,令普通人感到震惊的暴力伤害场面,对孙小果这样的精神变态者来说,引不起丝毫的波澜,他们只会显示出极端的冷漠无情。

缺乏同情、内疚、悔恨、恐惧的特质让他们肆意地破坏规则,对行为的违法性也毫不关心。

“精神变态”只是“黑暗三角”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另外还有“自恋”及“马基雅维利主义”。

自恋会导致极端的自我膨胀和控制欲,他们会以为自己可以掌控生杀大权、操控别人。

马基雅维利主义,则是采用侵犯、操控、剥削他人等不正当手段以达成个人或组织的目的。

如果说孙小果“黑暗三角”的人格特质让其具有犯罪的倾向,那么其母无底线的包庇、溺爱、纵容,生父的暴力行为模式,继父的暗箱操作、善拉关系则成为了他滋生犯罪的温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要分清爱与害的边界,尽量给孩子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给予孩子健康的爱,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责任心和道德感的孩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