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手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俄狄浦斯冲突与专业小3案例分享父亲在 [复制链接]

1#

#阿黛讲九型#

文/天雨

我们都知道俄狄浦斯冲突是指孩子在3~6岁时产生的,也称恋父或恋母情结。著名的电影《俄狄浦斯王》描绘的就是俄狄浦斯冲突。

女性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没有完善发展从而产生了俄狄浦斯冲突,对成年以后的命运有深远的影响。有一个专业小3的案例,可见一斑。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期在3-6岁,

克莱因认为俄狄浦斯期早至1岁。

小女孩在早期,会与母亲争夺父亲的爱。小女孩也有独占父亲的愿望,也会向母亲宣战。

无论男孩女孩,生命中第一个爱的对象都是母亲,并不是同时爱母亲和父亲。

在最早期,孩子和母亲有一段共生期,从与母亲共生,到与母亲分化,父亲的功能在于能够帮助母亲和孩子分化,促进孩子的分离个体化发展。

父亲真正在孩子的眼中和心灵中存在,是在婴儿小BABY时3-6个月的时候开始,如果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父亲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没能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缺失爱和陪伴,特别是拥抱和抚摸,会影响孩子一生与异性的亲密关系。

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成年女性,对父亲的渴望和理想化的需要也是非常强烈的。

大众所知道的“恋父情结”,是指女性对父亲的需要。

婴儿对母亲的原始的渴望,不可避免会伴随着失望和怨恨。

对于女孩子来讲,当她无法在母亲处获得足够的满足,父亲的出现,以及对父亲滋生的爱的渴望,很大程度是在弥补母爱的缺失。

对父亲的寻找,本质上并不是在寻找一个父亲,而是以母亲为锚点,寻找可以替代或是补充母爱的人,这个人自然是父亲。

女儿对父亲的爱和欲望,并不是原欲,而是母爱的补充。

专业小3的案例说的就是父亲缺席母爱不足,小女孩长大以后,她就会去寻找一个年纪大的有家庭的男人,作为她爱的对象。

在这个有家室的男人的身上寻找父爱的补充,并且把这个男人的太太想像成自己的妈妈,用夺走她的老公来抗争小时候母爱的不足。发展出畸形的三人关系。

但,当这个男人和决定和她在一起,和自己的太太离婚的时候,这个年轻的女孩又会迅速逃离:

她的内心又受到道德的谴责:“我怎么能跟我的‘父亲’结婚呢?这不是背叛我的母亲?!”

她从这个有家室的男人身边逃走以后,又会去寻找另外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一直在这种模式里循环往复。

专注孩子的小时候心理健康,成就孩子成年后的幸福人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